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!

我知道了

2022年10月07日

上一期 下一期
第四版:淀山湖畔
2022年10月07日

梁同书题咏放生桥

谢庄

 

横跨在朱家角漕港河上的放生桥,已有451年历史,是江南地区现存完好的最大的五孔石拱桥。桥初建于明隆庆辛未年(1571年),由慈门寺僧性潮募建。放生桥桥体长而高大,桥墩却超薄纤细,技艺高超,其建造工艺不仅为民众所景仰,也为世界桥梁专家所惊叹。当然,天下没有金刚永世不坏之身,遥遥240年,放生桥于清嘉庆辛未年(1811年)倾坍,圆津禅院寺僧慧照“急谋重建”。他四处化缘,募集资金,不辞劳瘁,经过一年施工,终于次年竣工。

古时造桥有个传统,对一些有名的桥都要为其立传树碑。碑记通常以叙事为主,辅以文学笔触,联系天文地理,写到造桥环境、修桥动机、谁人出资修桥和简单的桥梁尺度及一般的施工方法,于是也留下了些许当年的工程记录,告诉我们所经历的事实,因此也是桥梁的一部可信可贵的历史。慧照修建放生桥功绩卓著,苏州名士潘奕隽特撰文并书《重建放生桥记》,以资纪念。大青石碑竖立于放生桥南堍(碑上篆书“重建放生桥记”,碑体正文为行楷,四周为阴刻云龙纹。碑高178厘米,宽72厘米),静默守护在桥旁,“碑记”却在为桥作注释,为它的历史提供佐证。后人驻足碑前,想起先贤的行善之举,不禁心生敬意。

其实,最初为放生桥撰写碑记的不是苏州潘奕隽,而是钱塘梁同书,那之后为何会有变化?这里也有个故事。

古人对撰文写碑大有讲究。纵观中国的桥碑,从最初先秦时期“造舟为梁”,到宋元明清的有名桥碑,林林总总,都由名人名家题写。而宋代著名的书法家、泉州太守蔡襄亲撰的《万安桥记》,首屈一指,他的大字楷书,被苏轼誉为“本朝第一”。此碑记,仅用153个字就把万安桥的建造时间、规划、耗资、作用及主建人员都扼要记明,用词精炼,文简意赅,堪称一绝。他不仅撰文,还亲自挥毫题写,成为万安桥碑的又一绝,具有历史与艺术的双重价值。明王世贞云:“万安天下第一桥,君谟此书,雄伟遒丽,当与桥争胜。”因此,蔡襄的桥碑已成为撰文镌碑的样板,为后人所效仿。如明代董其昌撰写的松江大仓桥记、徐阶撰写的松江万安桥记、吴潮撰写的青浦练塘朝真桥记、清代陈廷庆撰写的奉贤福禄寿三桥记等。

且说慧照,为圆津禅院第九任住持,是位文化高僧,他继承了圆津禅院文化传统,与历任住持一样,能诗善画。而且他善交朋友,其“朋友圈”不乏文人雅士,与在京师做官的同乡王昶亦是莫逆之交。他曾千里迢迢到京城,请时任刑部右侍郎的王昶撰写《重修清华阁记》。如今,放生桥重建工程竣工在望,该请一位德高望重的名士为放生桥撰写碑记。他首先想到了相识多年的知交梁同书。梁同书是清代书法大家,工楷、行书,久负盛名,与刘墉、翁方纲、王文治并称“清四大家”,梁同书官侍讲,辞官还乡后,慧照与他吟诗唱和,相谈甚欢。两人偶尔煮茶论道,禅悟人生。梁同书75岁那年,为慧照题写“梵呗隐随渔唱远,人烟晚共水云浓”七言联,慧照视如珍宝,爱不释手,珍藏于禅院秘箧。在慧照心里,由梁同书来撰写碑文是再合适不过了。于是,慧照特意坐船前往西湖,拜访梁同书。此时的梁同书,年已九旬,又在病中,当得知慧照来意,深感兹事体大,而自己年迈体衰,已力不从心,难以胜任。

梁同书知道,放生桥成于明隆庆辛未年,毁于清嘉庆辛未年,两个“辛未”相距正好四个甲子,这难道不是天意?再说,放生桥是由慈门寺僧性潮募建,今日,圆津禅院寺僧慧照赓续前行,坚心重建,造福乡闾,功德无量,理应大书特书,垂诸久远。可目下,自己想作诗恐怕“绕舌”,想题桥更是惭愧“口拙”。最后,他还是率成二律:

“人事纷纭唤奈何,放生桥建动遭魔。连旬阴雨添春涨,两界新隄卷白波。佳节每怜晴日少,善缘深虑散财多。漫云成毁从天定,努力前程志不磨。”

“且喜同人愿力坚,图终虑始共经年。只知利涉师前事,敢诩宗门续胜缘。我欲题桥惭口拙,人忘待渡得身便。青珉款识今犹在,辛未偏教计后先。”

他还建议,不如在桥柱上镌刻“重建放生桥”之岁月,问慧照“你看如何?”慧照此行虽然未能如愿,却也“满载”而归,他欣喜地捧回来梁同书的诗书墨宝,为禅院又添一宝。真是桥为媒,牵出了一段美好的文化情缘。

之后,慧照请来苏州名士潘奕隽撰写碑文,直到嘉庆十九年(1814年)才正式立碑,距放生桥竣工之日延迟整整两年。

(青浦区图书馆“喜迎二十大·书写江南情”创作征文稿选登)







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,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。
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,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。谢谢!
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